近日,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拔拔灯”出圈了,不过这次出圈的不是“拔拔灯”本身,而是其背后蕴含的“责任担当、爱拼敢赢、团结协作、命运与共”的“纤夫+”理念。这一从五百多年民俗中提炼出的精神内核,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深远的影响力,成为解码闽南人精神密码的鲜活注脚。
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6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名录,为全国九大“灯会”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盏照亮商路的灯笼不仅未随岁月褪色,还成为了凝结乡情的纽带,更在时代浪潮中点亮了精神传承的新路径。
【溯流而上】灯起商路守护归途
英都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西部,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盆地,唯有贯穿全镇的英溪蜿蜒曲折流入晋江西溪,自古便是英都的交通要道。
“英都虽然地形闭塞,却因农业发达而富甲一方,盛产稻、麦、花生、番薯,享有‘金英’之誉,被称为南安粮仓。不仅如此,英都还盛产丝绸和茶叶,英山‘翁绢’更是泉州远销海外的出口商品。”南安市民俗专家廖榕光介绍,英溪中段有一处河道宽坦的天然泊船之处,名为董林码头。“这些产品和手工艺品就是从董林码头装船,沿英溪、西溪、晋江航运到泉州销售,英都因此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内河驿渡之一。”
据传说,清代董林码头常有30多艘驳船进出。董林溪边有个名为“陈厝”的小角落,宋代时是陈姓船夫聚居之所,这里的男人个个都会放船拉纤,以行船为生。“由于英溪险滩多、弯曲河段多,顺水行船叫‘放船’,逆水行船要‘拔船’(即拉纤),这是一项胆大心细的苦活。”廖榕光解释道。
南宋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年),陈姓船夫为祈求风调雨顺、庇护航行顺利,从古南安县治丰州九日山昭惠庙请来海神仁福王分灵立庙,也叫昭惠庙,俗称董山宫。当地有谚云:“有董山宫,就有拔拔灯。”
“拔船淡季或逢年过节时,村民们把日常拔船的形式与节庆灯会相结合,拔拔灯活动应运而生。”廖榕光介绍,宋元交替之际,泉州蒲寿庚献城降元。陈姓作为宋室功臣后裔拒不归顺,为避杀戮迁徙别地。陈姓船夫离开后,英溪流域的运输便由洪姓经营。
到了明朝,洪姓族人在英都繁衍,昭惠庙奉祀的海神“仁福王”成为司掌河运及农业生产的神灵,游灯的日子也由元宵节改为正月初九。明代时,英溪流域的运输由洪姓经营,昭惠庙成为洪氏当境神庙,拔拔灯后来成为年例。明弘治中叶(1489-1506年),拔拔灯增加了车鼓舞、大鼓吹、刣狮等演唱及武术表演项目,形成有灯首四人,以游灯为主题并结合迎神、穿插大鼓吹、刣狮等的综合性游乐活动。
【薪火相传】火龙巡游凝聚乡情
每年正月初九的英都,万人空巷。夜幕降临,数百名青壮年肩扛灯架集结待命,他们身着红色服装,神情肃穆又难掩兴奋。“起灯!”随着领队一声号令,锣鼓唢呐齐鸣,灯阵如一条火龙缓缓启动。
每支灯阵的“灯首”肩负麻绳,上身前倾状似拉纤,后面的人依次跟上,这便是拔灯。“灯首”是一种荣耀,只有去年正月初九至今年正月初九期间结婚或添男丁的人家才有资格“竞争”。巡游队伍沿街前行时,需众人步调一致“拔”动灯架,时而缓步前行,时而疾走穿梭,红灯笼在夜色中起伏摇曳,宛如火龙腾跃,气势磅礴。
“拔灯讲究‘齐心’,一步错就可能绊倒整队人。”参与拔拔灯多年的村民说,过去英溪上的船,无风时全靠纤夫“拔”着走。遇到险滩,喊着号子的纤夫们脚蹬石子路,麻绳勒进肩膀,一步都不能退——退一步,船就可能撞礁。“这种‘一步不退’的韧劲,在拔拔灯巡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数百米的灯阵由麻绳串联,前有人引航、后有专人护绳,任何一人脚步错乱都可能让整队停滞,唯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火龙’顺利穿行街巷。”
巡游路线从昭惠庙出发,长约7公里。每到一处,沿街村民便点燃鞭炮、摆上供品,孩子们追着灯阵奔跑嬉笑,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糖果的甜香。队伍中还穿插着舞龙舞狮、车鼓舞、拍胸舞等民俗表演,让整条街巷变成流动的民俗舞台。
廖榕光介绍,拔拔灯活动从准备到结束,有着一套完整而严谨的程序。正月初九当天,首先是供天,因为这一天是道教祭天的日子,俗称“天公生”,人们会给天公上供。做完“天公生”,便把供品挑到昭惠庙供“仁福王”诸神,完成敬神环节。随后开始缚灯,准备“灯阵”,每阵用一条粗大的绳索,上挂灯笼。傍晚,各灯阵到昭惠庙前会合,此为会灯。灯阵会齐后,“仁福王”起驾,队伍出动,这便是起驾环节。队伍首先沿庙前名为“五斗”的田地环行3圈,称“脱蛇壳”。接着,灯阵向洪氏家庙挺进,绕庙巡游一环,大放鞭炮,表演各种游艺节目,即谒祖。谒祖后,灯阵返回本自然村,开始全境大巡游,游行队伍所到之处,各户都在门前燃烧篝火“迎灯”。巡游全境后,留一灯阵为“仁福王”护驾回銮,也就是回銮环节。最后,“仁福王”回銮入庙,决定下一年灯首,旧灯首当晚到新任灯首家报喜,放鞭炮祝贺,报灯完成后,一年一度的拔拔灯才圆满结束。
时光流转,洪氏族人经商置业的足迹遍及海内外。但每逢正月初九,许多人仍不远万里回归故里参加拔拔灯活动。一条条灯绳,化作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绳上的灯火,扣住的是人们的乡愁。
【破圈生长】“纤夫+”理念发展动能
近年来,为深入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安英都拔拔灯的保护传承,英都镇不仅召开“拔拔灯”学术研讨会、“拔拔灯”培训班等活动,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在英都镇中心幼儿园,连续五届“拔拔灯”活动热闹开展,创新性编排的幼儿版“拔拔灯”,让孩子们在欢乐中体验传统民俗魅力,更在幼小的心灵播下传承本土文化的种子;创作《纤舞英溪·拔拔灯》街舞,将拔灯动作提炼为街舞动作,年轻舞者身着改良汉服,在电子国风音乐中演绎传统阵型,让古老仪式焕发青春活力。
不仅如此,“拔拔灯”还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从英都的街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闪现在泉州古城“穿越宋元奇妙游”世遗时尚秀、泉州民俗踩街活动、南安非遗拔拔灯花田巡游等活动现场,让这项古老民俗在不同场景中焕发多样活力。
如今,当地规划“印象·英溪古码头”文旅项目,提出将千年古码头遗址与拔拔灯文化深度融合的构想。“我们计划串联昭惠庙、古码头遗址等文化地标,策划非遗主题体验游;同时构建产学研用体系,推动与高校共建研究基地,开发系列文创衍生品,建设综合性非遗展示馆;创新文化宣传矩阵,通过短视频、明信片、卡通形象等载体弘扬‘纤夫精神’,借助在外乡村能人扩大文化影响力。”英都镇党委书记陈金颖介绍道。
他表示:“拔拔灯不只是简单的游灯,更是一堂鲜活的精神课,它承载着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内核——‘爱拼’是纤夫踏险滩的勇气,‘敢赢’是众人齐发力的智慧。”陈金颖说,英都商人正是带着这种“纤夫韧劲”闯天下,创造出“天下阀门一片洪”的业界传奇。
在他看来,“拔拔灯”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精神引领。近年来,英都镇深挖“拔拔灯”中“责任担当、爱拼敢赢、团结协作、命运与共”的“纤夫+”理念,创新“纤夫+”思政工作法,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治理的“密钥”:发挥“灯首”组织者的作用,赋予其头雁领航的时代意义;将纤夫搏激流的理念,转化成“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共识;将纤夫用号子统一拉纤发力节奏的智慧,提炼成“同心同向”的行动密码;化用“纤绳”系紧联结、凝聚人心的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千灯相照”的辐射效应,推动文明实践在传承创新中“活”起来、“火”起来。
从逆水行舟的纤夫号子,到新时代的“纤夫+”理念,英都拔拔灯的传承故事印证着:真正的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时代土壤中生长的活态文化……当民俗中的精神内核与时代需求相遇,这盏从商路走来五百多年的灯火,早已超越民俗范畴,成为照亮精神家园的灯塔。
(责任编辑:实习生(阮婕安妮))冬虫夏草是什么 | 最聪明的狗是什么狗 | 经期适合什么运动 | 晕车吃什么好 | 张学友和张家辉什么关系 |
植物都有什么 | 腰间盘突出什么症状 | 坐月子是什么意思 | 尿道炎吃什么药比较好的快 | 严重贫血吃什么补的快 |
羊水浑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外阴又疼又痒用什么药 | 脚上长鸡眼是什么原因 | 达字五行属什么 | 中巴友谊为什么这么好 |
为什么经常口腔溃疡 | 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 | 心慌吃什么药能缓解 | 右手有点麻是什么原因 | 行运是什么意思 |
肌酐高是什么问题hcv7jop9ns5r.cn | 长脸适合什么眼镜框mmeoe.com | 正山小种属于什么茶hcv8jop5ns7r.cn | 头孢治什么hcv8jop4ns6r.cn | 黎山老母什么级别神仙hcv9jop5ns4r.cn |
六月六日是什么日子hcv9jop2ns0r.cn | 鲤鱼最爱吃什么食物zsyouku.com | 一代宗师是什么意思hcv7jop7ns3r.cn | 关节炎用什么药最好jingluanji.com | 根茎叶属于什么器官naasee.com |
干咳嗓子痒吃什么药hanqikai.com | 什么颜色可以调成紫色hcv9jop5ns7r.cn | 眼镜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hcv8jop6ns2r.cn | 肌肉劳损吃什么药96micro.com | 平均红细胞体积偏低是什么原因hcv9jop8ns2r.cn |
尿酸高不能吃什么水果hcv7jop9ns1r.cn | nba什么时候开始hcv9jop3ns3r.cn | 市公安局长什么级别hcv9jop1ns1r.cn | 乳腺增生的前兆是什么travellingsim.com | 神经官能症是什么病hcv7jop4ns5r.cn |